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审计 > 绩效审计

浅谈财政绩效审计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发布日期: 2022- 12- 07 16: 4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市审计局

岳文博

近年,审计署在工作部署中提到了各级审计机关要全面开展绩效审计工作,体现了对绩效审计工作的重视。而财政专项资金具有覆盖面广、金额大、涉及社会民生等各个方面等特点。积极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对于发挥审计职能、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存在较多困难,具体如下:

一、审计方法单一。目前,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多结合其他项目审计进行,专门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很少,所以并无经验可以遵循,多以问题导向为主,审计方法单一,以审查相关账务、审批程序和专项资金使用是否合规为主,缺少管理审计常用方法例如调查表法、流程图法、组织系统图法及评分法和大数据审计等方法。

二、审计监督不全面。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多为事后审计,是在经济业务结束后进行的审计。审计的内容涉及到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和环节。缺少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财政专项资金从决策到下拨缺少绩效审计监督,例如项目可行性研究、成本预测等内容的审查。同时缺少对财政专项资金实际使用过程进行事中绩效审计。

三、缺乏统一全面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财政专项资金局限于其专项的特性,用途不一,使得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难以形成全面统一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首先是评价内容不全面,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更多关注的是其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管理效益。其次是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统一,使得绩效审计量化和测算模式不同,审计过程受阻,最终导致绩效审计效果参差不齐。缺乏统一全面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导致绩效审计工作难以高效进行。

四、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足。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进行审计评价,不仅要对其经济效益进行审计评价,同时需要对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管理效益进行评价,需要审计人员同时具备财务、法律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但现有审计人员大部分为财务专业人才,无法满足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要求。同时,绩效审计工作仅依靠政府审计来实现,评价结果缺乏专业性。

针对存在的上述困难,提出以下对策:

一、建立以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基础的兼容性、适用性强的全面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构建全面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要以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目的。以经济性为目的审计评价是对财政专项资金支出成本的控制,以防止挪用财政专项资金等问题的发生。以效率性为目的的审计评价是对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产出情况的控制,评价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以效果性为目的的审计评价是将财政资金使用结果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差距进行审计评价。要充分考虑财政专项资金的目标、用途以及项目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制定兼容性、适用性强的高匹配度的评价指标。

二、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覆盖面。

审计人员应当熟悉财政专项资金相关政策法规,关注财政专项资金从决策到下拨、专项资金分配是否科学合理等问题的事前绩效审计,保证专项资金使用合法合规。同时,应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过程的绩效审计,关注预算单位的专项资金使用用途、投入的合理性、是否存在因资金未落实到位导致项目进展缓慢等从立项到资金投入使用的事中绩效审查。最后,应加强对项目完成后资金使用效益和效果的审查,扩展绩效审计的深度和广度,扩大绩效审计覆盖面,改进优化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完善全面绩效审计。

三、提高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借助专家和第三方资源。

审计人员要深入解读相关规章制度,学习掌握法律、金融等必备相关知识,提升政府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要加强审计工作人员绩效审计能力和方法方面的审计技能培训,根据审计需要和审计人员特质,合理配置审计人员,提高审计效率。培养审计人员自学意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奖惩和激励有效结合起来,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的热情、动力和创造力。借助专家和第三方资源,提升财政专项资金审计质量。同时突出优秀审计人员的榜样力量,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政府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充分发挥审计职能,提高监督效率,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