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立”提升审计产品质量,打造社会满意的审计精品

发布日期: 2008- 11- 07 16: 4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市审计局

近年来,在省厅市局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西湖区审计局以“提升审计质量,打造审计精品,构建和谐审计”为目标,本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精神,认真把好审计质量关口,确保我们的审计产品适销对路、社会满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与兄弟县、区局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特色也不明显,离省厅市局提出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借此机会,更多的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对我局在“狠抓落实年”中的工作加以总结,促进下一阶段审计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树立“精品=质量+成果”的理念,明确“五化”审计目标

犹如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一样,审计质量是审计职业的生命。审计质量的高低,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市局提出“以审计成果、成效大小作为衡量审计质量优劣的主要标准”的要求,犹如企业的“ISO2006”质量验证体系,为我局提升审计产品质量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随着省市优秀项目评比办法和杭审法[2006]50号《关于审计作业程序若干规定的通知》的出台,对我局传统的管理模式可谓是一剂“清醒剂”,我们从被动地实现审计转轨,到主动地转变观念、转变模式上来。总体而言,就是“纠正1个观点,克服2个误区,回答3个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精品理念,实现“五化”目标。

坦白地说,近年的优秀项目评比,已近白热化了。有的同志形成了“精品是包装出来的”错误观点,认为只要信息与领导批示就能评优;有的片面地走入了2个误区,即“审计报告只讲成效,不讲规范”、“全年只要评优项目做好,其他项目无所谓走过场”。针对这种情况,我局开展了“提升审计质量,打造审计精品,构建和谐审计”的大讨论活动,对“什么是精品审计项目?如何确保审计质量?如何实现审计成果转化?”3个问题展开讨论,剖析了上年评优中的“四个后补”的质量问题(即有的审计方案后补、有的审计日记后补,有的审计证据后补、有的档案后补)和“四重四轻”成果应用问题,全局统一树立了“精品=质量+成果”的理念,认为审计质量是基础,审计成果是目的,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辨证关系。西湖审计产品的定位,要从审计查处论---走向市场需求论---最终走向社会满意论。通过“五化”目标的实现,使西湖审计工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一是基本实现审计工作规范化。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审计管理行为、审计业务操作行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化。二是初步实现审计手段现代化。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信息传输网络化、公文处理无纸化、审计管理信息化、审计过程电子化,并在计算机辅助审计和联网审计上全面推进。三是切实实现审计监督法制化。以实现“零”错案率为目标,努力做好审计监督工作。全办人员的审计法制观念要进一步增强,审计执法质量和水平要进一步提高,依法从审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四是逐步实现审计人才一专多能化。努力集聚优秀审计人才,逐步培养出一批复合型审计人才。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全体审计人员的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素养得到普遍提高,30%以上的审计人员的文化层次得到提升,90%以上的审计人员具有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45岁以下的干部取得外语和计算机初级以上水平合格证书。五是努力实现审计成果最优化。审计成果能较多进入决策层,通过审计使被审计单位明显地改善管理提高效益。充分发挥审计在服务政府宏观调控、整顿市场秩序、严肃财经纪律中的作用。

二、建立严格的审计产品质量控制模式

(一)严把审前调查、审计复核、定性处理“三关”,保证了审计产品的质量管理。

首先,通过汇编中央省市区四级常用的法规成册,建立了电子文档的法规库;建立健全审计资料对象库,每年及时更新,成了审前调查的好帮手;通过审前征询意见表和审计调查表,与区纪委、组织部沟通,实地掌握被审对象情况,“两库两表”把好审前调查关。其次三级交叉把好复核关。针对我局人手少,没有专职的审计复核人员,我局采取交叉三级复核的方式,即各分管领导和职能科室实行交叉对口复核,一级由主审或审计组长复核,二级由科长复核,三级由分管局长复核,最后由局长签发。局长业务答疑会把好定性处理关。在出具正式报告之前,所有项目都必须经局长业务会议审定后方可出具,业务会议由局班子成员和审计组成员共同参加;同时正式报告印发时,采取“第一阅读人”形式进行最后复核,来确保审计质量。

(二)建立范本,转变手段,提高了审计产品的生产效率。

2006年我局所有发审计通知的项目均按6号令实施。今年首先安排了上人大常委会的农业局部门预算执行情况项目作为6号令操作的范本项目,由分管法制的局长亲自实施并在内部局域网上提出关注点,其他项目按照该项目流程实施,从而保证操作的统一性、规范性。

去年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试点,并进行了三小软件的开发,如法院的计算机审计项目得了审计署的应用奖,商业银行的自行开发的辅助审计软件得到省厅小软件二等奖。今年我局全面推行了AO辅助审计软件,绝大部分的项目都利用这一工具进行分析查账,甩掉了手工查账,极大地提高了审计效率。我局在对大型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过程中,实行政府审计AO全覆盖,充分利用AO软件中财务数据完整全面、采集转换简单方便的特点,对建设项目资金按会计科目进行时间趋势分析及结构组成分析,有效解决了投资绩效审计评价难的问题。如在区三大集镇建设专项资金的审计调查中,通过将AO软件的电子数据转换到EXCEL软件中进行图表分析的方法,27.28亿元的工程投资状况得到了直观清晰的表述,由此提出的审计意见及建议可操作性强,得到了区主要领导和相关单位的充分肯定。      

(三)三层面夯实制度基础建设,保障了审计产品的质量。

从区委政府制度层面,根据省厅市局有关精神,结合我区实际,以区委区政府文件的形式下发了《西湖区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范实施意见》、《西湖区区管领导干部交接制度》、《西湖区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办法》、《背街小巷改善工程跟踪审计工作实施意见》《关于做好“一纵三横”综合整治工程跟踪审计工作实施意见》等五个政府性的规章,完善了我区的地方审计法制建设,同时确保了审计经费的落实。从局业务制度层面,出台了《区国家建设项目审计中心工程价款结算审计操作规范》、《区内审工作规定》、《区内审作业规程》等八项业务管理制度,加强了对局下属两个中心的管理,理顺了局与下属单位,总与分的关系。从局内部管理层面,通过开展“严谨细致,提高质量年”活动,完善了行政执法责任制。我局先后制定了《审计项目质量考核办法》《审计项目实施办法》确定了主审负责制,明确了执法责任,并强化了对执法责任的检查与考核,全面推行了审计工作规范化;出台了《西湖区审计局优秀审计项目考核办法》,在今年的评比中,全局每个审计人员都按规定推选了1-2个优秀审计项目参加局内评比,只有被评为我局的优秀项目,才能作为选送到市局参加优秀项目,同时邀请专家进行点评,局长办公会议进行评比,以保证客观公正性,并辅之配套奖励制度,较好地调动了业务干部的积极性;为了保证审计质量,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审计质量责任,我局出台了《西湖区审计局审计质量责任制实施细则》以配合6号令的实施,通过“二加强,三增加”,强化了内部质量管理。一是加强了审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实行审计组、业务科、主管副局长、局长分级的审计质量责任制,明确规定了审计组长、成员、科长、主管副局长和局长的职责和权限。二是加强了审计质量的监控。各个项目由科室科长和主管副局长分别担任审计项目的复核和审核工作,并涵盖了审计全过程,即从审前调查、方案制定、编写日记、制作工作底稿,到提交小组报告,以及出具审计决定、意见、结果报告、案件移送处理的事项等方面入手,进行全方位的审计质量监控。三是增加了结果公告制。在依法保守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的情况下,暂实行了特定审计项目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四是增加了质量目标责任制。明确了审计组长和成员、科长、复核人员、主管副局长、局长、审计项目的分级质量目标责任。五是增加了责任追究制。按照过错原则,即“谁违规谁负责,谁的过错谁负责”,分别追究责任人的直接责任及上级领导的连带责任,并增加了责任的认定、追究程序和处理形式。这一制度的出台,在工作中减少了审计风险,细化了审计责任,规范了审计程序,提高了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有效地保证了审计工作质量。

通过这一系列制度的制定,使审计质量意识深入人心,审计项目质量的规范性操作有章可循。近年来,我区在全市的优秀审计项目评比中基本保持4至5个项目被评为市优秀审计项目。

三、建立“人人能当主审”的审计队伍模式。

我们在管理中发现,在具体实施一个审计项目时,一般来说,主审承担了大部分的工作量,包括确定审前调查内容、编制审计方案、审计重点项目及内容、撰写审计报告、出具审计意见和决定一直到归卷立档都由主审负责,而非主审人员往往只需按既定的审计方案完成外勤审计工作就算完成了审计任务,这样造成部分责任心不强的审计人员质量意识淡薄,审计走过场,影响了审计报告的质量,加大了审计风险。为进一步强化非主审人员的质量意识,我局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三项具体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是实行“模拟主审”。年初在确定审计任务时有意识地将一些重点审计项目安排新招聘或业务能力不强的审计人员充当模拟主审的角色,模拟主审全过程参与审计计划、实施、终结三个阶段的所有审计流程,并提出审计方案、审计报告的初稿和审计实施的基本思路,针对查明的问题提出应引用的审计法规和具体处理意见,主审对模拟主审实施的每一个环节要进行全面的复核和辅导,从而在保证审计项目顺利完成的基础上强化非主审人员的责任意识。

二是实行“分报告之”。在审计外勤工作实施完毕后,每个审计组成员必须将自己的审计工作底稿经汇总整理后向主审递交相应的分报告,分报告必须有查实的问题、处理的意见和建议等要素,主审对各审计成员递交的分报告和工作底稿进行复核,根据审计方案中审计组成员的分工情况,对发现未严格按审计方案实施的则要求有关审计人员予以及时补正,并将分报告作为非主审人员责任鉴定以及质量考核、评比的重要依据。

三是实行“业务答疑会”。在出具审计意见、决定、结果报告等正式文书之前,由分管局长、复核人员及有关专业人员组成审稿组,召开“业务答疑会”,重大项目及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由局长亲自参加主持,审计小组组长和非主审成员对审稿组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和解释,对发现审计程序未到位或尚未查实的问题,审稿组可以责成有关审计人员予以重新核实、取证,并将具体的责任落实和分解到每一个审计组成员,从而有效地促进了非主审人员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整体意识的提高。

四、建立“七一”工程体系,打造适销对路、社会满意的审计精品。

有了优质的产品质量作保证,如果没有市场,那只能是陈年的老酒在地窖---自家香。与企业营销类似的是,审计也需细分市场,寻找区委、人大、政府、社会、群众满意的结合点,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因此,我局建立了“七个一“工程体系,全面打造适销对路、社会满意的审计精品。一是每个项目出一个好的审计方案,比如有重要性分析;二是市局确定的六类评比项目各出一个好的报告;三是每项工作每个项目出一篇好信息;四是投资、乡镇街道财政、经责、行事科室全年出一份好的综合分析报告;五是局长牵头每年全局出一份好的人大报告;六是每类报告有一个审计创新点,比如要有自行开发的小软件;七是每类报告、每个综合报告有一个好的成效。比如好成效的标准是应具备批示、有制度、能公告等要素,在审计过程中应予以关注。这一体系建设在今年还刚刚起步,任务的落实还体现在每位审计人员的主动性与责任心上。

西湖审计在打造特色精品之路上,还需要吸取兄弟县区局的先进经验,还需要市局一如既往的关心帮助。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奋发有为,不断创新,形成“既有拳头产品,又有综合实力”的西湖特色,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水平,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200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