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力打造审计产品的优异销售业绩

发布日期: 2008- 11- 07 16: 4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市审计局

杭州市余杭区审计局

  审计项目是审计机关的主要产品,市局提出的“抓质量、创精品、出成果”工作要求,旨在提高全市审计机关的质量意识、成果意识和精品意识。近年来,我局紧紧围绕市局的工作要求,倾心倾力创造精品,先后取得了全国审计机关先进集体、省厅市局考核优秀、区政府考核优秀、人民群众满意单位等优异的业绩,优秀项目、审计信息等单项评比名列前茅,得到了上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赞誉,打造了优异的产品销售业绩。现谈谈审计产品产销两个环节的做法和体会。

  一、以销定产,突出拳头产品。

  什么是审计的拳头产品?我们对此的定位是要突出两种“效用”:即该产品要更好地为党委、政府所用,要更有效地为民所用。在现有审计项目中,如何确定拳头产品,我们在对本单位现状进行思考和分析后认为,必须先解决审计机关人少事多的主要矛盾,在没有办法增人和减事的情况下,只有眼睛向内,向现有的审计资源要效益、要效率。我们在严格贯彻审计署“二十字”方针的基础上,在这方面作了较多的探索和实践,主要采用了“突出重点、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1、所谓突出重点,是指对全年审计项目进行分类实施,即按照审计任务的大体框架,研究、明确重点项目,我局确定的重点项目在数量上一般为年度计划项目数的20-25%,在方向上主要是重点部门、重点领域和重点资金。在实施重点项目上,除常规操作外,增加了4条保证措施:

  (1)选派“技术员”。局长办公会议研究确定重点项目审计组长、主审,并授予选派精兵的权力,安排审计时间为非重点项目的1至2倍。

  (2)做好“指挥员”。项目审前调查结束后,局审计业务会议讨论决定审计实施方案,明确需要重点关注、提炼审计产品的销售“亮点”。

  (3)落实“导航员”。分管局长直接参与现场审计和指导,主要任务是落实局审计业务会议决定的精神实质。

  (4)当好“质检员”。审计组报告提交局审计业务会议讨论决定,主要是对前一次会议明确的内容作出交待、提供讨论。

  2、所谓重点突破,是对指除重点项目外的一般项目,明确审计对象的重点审计环节,只要重点环节审计到位了,视同审计任务的完结。在此类项目审计中,我们也采取了4条措施:

  (1)制定了项目重点审计环节制度。按乡镇财政、部门预算执行、经济责任等项目类别,分别明确了同类项目的重点审计环节,也可以说明确了必审内容和必审环节。重点审计环节制度的推行,加强了同类项目的可比性、统一性,为综合提炼审计成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提出了项目限时审结要求。按2至3人的审计组计算,原则上限定10个工作日完成实施。

  (3)出台了审计组业务会议制度。由分管局长、科长、审计组成员参加,在审计组报告阶段召开业务会议,统一问题的定性、处理,避免审批环节的重复汇报和讨论,提高工作效率。

  (4)加大了抽样审计比重,对大量的财政财务数据主要运用抽样审计方法来验证。

  在审计中突出重点,不仅为审计人员赢得了思考的时间,也为制造什么样的产品、打造什么样的精品、提炼什么样的审计成果指明了方向。

  二、重视审计“后整理”,努力提高审计产品附加值。

  项目实施结束时,只能看作半成品,要成为合格的产品和精品,还需要经历“后整理”工序。我们较好地运用了“钻、滤、串、炼”四种手段。

  1、突出一个“钻”字,运用四级督查,体现审计产品的“真”。为克服一些单位、一些领域屡查屡犯的顽症,我们利用了审计组、局联合督查组、区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区人大常委会四级督查形式,“钻”审计结果落实的牛角尖,收效颇丰。如去年对五个单位应收未收款的督查,促使收回土地款等2100多万元,并取消了违规担保2700余万元。如今年对某会计师事务所违规承接工程造价咨询业务、造成财政资金大量流失的问题,我们及时向省财政、建设部门发出了审计建议书,并多次电告有关部门严肃处理,省建设厅专门发文对该事务所的违规行为进行了全首通报,并注销了两名执业人员的相关资格证书。通过四级督查,审计威慑力大大增强,切实履行了维护财政资金安全与完整的重要职能,同时,也增强了广大审计人员的信心和成就感,受到了区人大、区政府的赞扬。

  2、突出一个“滤”字,透过现象看本质,体现审计产品的“效”。审计中发现的种种问题和情况,有着特定的滋生环境,有其深层次的制度根源,我们发现后要不断地分析原因,把一些表象“过滤”后指向实质。如我们对城乡一体化项目审计时,发现村村存在虚报投资的问题,通过一批项目的审计分析,最后认定是因为对村庄整治建设内容界定模糊所致,因此,我们上报了综合报告,区政府及时召集财政、一体办等部门,研究明确了可操作性较强的补助政策,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添上了重要的一笔。

  3、突出一个“串”字,通过摆举事实陈述利弊,体现审计产品的“深”。我们建立了审计盘点制度,定期通过局务会议盘点审计成果,针对一些普遍性问题,需要借助合适的机会,厚积薄发,实现审计目标。如对全区镇乡业务费年年攀升的问题,我们通过串连大量的事实依据,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上作了重点汇报,使得区委区政府下决定进行“立规整治”,目前,控制镇乡街道业务费用的办法已经区政府常务会议、区委常委会讨论通过,下半年开始执行。如对镇乡公务人员个人收入存在严重的苦乐不均问题,已列入区政府下半年调研计划。如区委区政府对审计提出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建议非常重视,先后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

  4、突出一个“炼”字,注重调研分析,体现审计产品的“实”。在审计处理时,我们并非一味追求查处,而提倡审计人员不妨坐下来多倾听一些被审单位的“苦衷”,在座谈中获取大量的信息,经过提炼后上报,局里根据这些情况每年确定一些课题,由局领导带队调研,以调研报告的形式上报区政府。如公安机关派出所在镇乡开支费用问题,有其合理的一面,当然也有违规的一面,经过大量的调研分析,提供了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区领导看后认为这样的报告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审计部门的“客观公正”得到了公安部门、有关镇乡的充分认可。

  三、实干加巧干,建立了行之有效的产品销售网络。

  实干是基础,但审计价值链要有效延伸,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产品销售网络。在优秀项目、审计信息方面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我们将区领导、部门和镇乡、人民群众纳入了审计产品的使用对象范围。

  1、应用。审计结果在干部任用中得到了实质性应用,在组织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我们梳理了近两年经济责任、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整改情况、相关责任等信息报组织部门,作为今年干部任用的参考依据之一。

  2、展现。审计成效积极展现在区领导面前,我们通过区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等十余种信息载体,积极宣传审计成效、调研文章,2005年,区领导的肯定性批示比上年增加了1倍多。

  3、警示。审计发现的问题经常性地提醒各单位,我们每年召开审计结果通报会、恳谈会,与部门、镇乡负责人共同探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既要合法合规又要科学健康发展的矛盾和难点,受到了与会人员的欢迎;针对一些共性问题,我们多次向各单位负责人发出公开信,陈述利弊,善意提醒,使得审计与被审双方达到了和谐。

  4、民本。审计工作动态逐渐被人民群众了解,我们通过电子政务平台,从工作动态、成效、队伍建设、精神风貌等方面发布了大量信息(2005年发布了400余条),同时,将大部分信息通过政府网外发,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审计机关在干什么、怎么干、取得了什么效果,使人民群众认识到审计机关为民审计的真实情况。从宣传结果看,人民群众对审计产品的满意度快速提高,我局也被评为满意单位(排名第五),人民群众对审计产品的信任度增加,如今年来,对经济领域的举报材料明显增多。

  四、考核激励,为打造审计产品优异的销售业绩提供了制度保证。

  审计人员是审计成果综合运用的主体,只有全体审计人员群策群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保证多出精品。为此,我们制定出台了相应的考核激励措施,从考核角度讲,存在较大的强制性,从激励角度讲,又有较大的引导性。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设定科室考核目标。设定了每个科室审计信息任务数、被上级采用任务数和相应的时间要求,不符合要求的要作相应扣分。

  2、设定职级系数考核目标。从局长到副科长四个职级中,要求每名干部完成一定数量的审计信息、调研文章,否则将扣除部分职级系数。相反,完成质量较好的人员,可按规定高靠上一级系数。

  3、在个人考核中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在考核办法中明确了区、市、省、署四级采用的相应加分,与个人奖金挂钩,并明确个人考核结果为年度优秀公务员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做到以实绩论英雄。

  从考核结果看,表现出良好的激励效果,打破了一些常规观念,如部分同志的实际系数超过了上一职级的领导,如部分不重视“后整理”、缺乏提高产品“附加值”意识的同志逐渐改变了观念。通过考核激励,营造了争优创先的良好氛围,为提高审计工作整体质量提供了较好的制度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