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审计 > 绩效审计

高校经责审计要更加注重绩效审计工作

发布日期: 2021- 02- 01 15: 0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市审计局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从加强高等院校资源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对领导干部进行全面问责问效,将推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发展。

以绩效审计理念引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树立谋求高校建设的全局意识。一是定位要准。定位在提高领导干部履职尽责能力上,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点放在领导干部的“三权一廉”,即经济决策权、经费审批权、物资调配权和廉洁自律,预防和减少领导干部在院校经济活动中的决策失误、执行走样和管控不力等问题。定位在经济运行全程监督上,经济权力运行到哪里,审计监督就延伸到哪里,制约作用就发挥到哪里,提高审计工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定位在经费的使用效益上,既要看钱花得对不对,更要看钱用得好不好;既要看经费投向投量是否合理,更要看事业建设有无成效;既要看当前成果如何,更要看长远效益大小。

二是着眼要实。要把高等院校建设科学发展,作为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根本标准,把教育事业建设的科学发展、科研成果有效转化和校企合作产业融合的契合度作为衡量政绩的基本尺度,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和利益观。要把审计着力点放在使用管理的院校经济资源上,重点突出重大决策程序的执行结果、资金流转的管理使用效益及政策制度的执行标准的绩效监督。同时,把绩效评价力求做到“实打实”,确保审计评价结果建立在可靠工作质量的基础之上,推动各级领导干部依法管财、理财和用财。

以绩效审计理念引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关注教研产融成果评价的综合效果。一是关注教研产融成果的经济性。绩效审计理念下的经济责任审计目标要更加关注决策的经济性,重点考察教研资源投入的合理性、节约型,审计部门要直接监督评价高校经济资源产出的生产力绩效。二是关注教研产融成果的效率性。重点关注社会发展新动能生成的效率性,重点考察教研投入与成果转化的匹配性,确保有效的教研成果在最短时间内与社会企业融合,形成新的生产动能。三是关注教研产融成果的实效性。经济责任的绩效审计关注成果转化的效果性,重点考察领导干部对高校资源配置、使用和管理过程及其项目目标实现的优劣性。在立项阶段要以能够生成有效实际效益所具备的综合要素为最佳审核标准,在成果开发阶段要以有效转化生成社会效益为最高考核标准。

以绩效审计理念引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强化实现路径方法的综合运用。一是规范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程序。一方面要坚持依法施审,作为审计部门要严格按照领导干部经济审计实施办法明确的程序组织实施,审计中要敢于坚持原则,维护审计的严肃性。审计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好听、查、看、测、问等审计方法,按照召开审计进点会、按审计分工展开工作、归集整理审计工作底稿,以及在征求被审计对象本人和党委意见的基础上召开审计情况通报会,反馈审计有关情况等,各项审计程序必须规范严谨。另一方面,要坚持客观评价,对审计查纠的问题审计组要认真分析、梳理汇总,对发现的所有问题要查准查实,严重问题要及时向审计组长汇报,并按程序移交纪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审计发现问题要依据法律法规准确定责,并提出科学化指导性审计建议,确保审计结果得到被审计对象本人和单位党委认可。

二是加强审计相关制度建设。高校应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各成员单位应当加强协作配合。建立客观公正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可以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评价,结合社会经济大环境分析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相关指标。设置独立的内审部门和内审人员,直接向主要领导负责,保证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

三是注重充分运用审计结果。把审计结果与干部考核评价衔接起来、与反腐倡廉建设联系起来、与财经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既要向相关部门移交审计发现的问题,也要移交造成重大损失的单位和责任人,并纳入干部档案管理。各级可利用专项通报、网上通报、会议通报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通报被审计对象审计情况,使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熟知制度规定,并把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转化为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