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审计 > 绩效审计

江干区审计局探索绩效审计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日期: 2019- 05- 17 10: 4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市审计局

绩效审计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审计的新型审计方式,它是推进政府工作改革、促进新《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和监督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重要模式,同时也是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推进国家治理的一种有效手段。近年来,江干区审计局在开展绩效审计方面作了有效的探索与尝试,每年都安排几个民生资金和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审计。在如何利用绩效审计结果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有效推动了部门整改,促进了政策“立废改”。但在实践中,对审计定位、审计目标、审计标准及审计评价结果等方面还需要引起进一步思考。

一、开展绩效审计的主要做法

(一)选好审计项目。

1.考虑“三个角度”。紧扣发展与改革主题,考虑“三个角度”。一是从审计价值角度考虑。把服务地方发展大局和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作为绩效审计的出发点,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将推进地方政府治理作为实现审计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二是从关注民生角度考虑。把规范和提高民生资金的使用效益作为绩效审计的立足点,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建设要求,站在服务全区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高度,加强对民生资金的审计监督,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高。如江干区农贸市场二次改造提升绩效审计就是在“周三访谈夜”根据社区居民对农贸市场反映问题较多的情况而启动立项。三是从健全机制角度考虑。把促进预算制度改革、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体系,发挥宏观政策作用作为绩效审计的着力点,加强对党委、政府重大决策贯彻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加强对经济运行中潜在风险的揭示力度,推动体制机制的改革。如:近几年实施的江干区促进就业公益性岗位项目、外来务工人员培训项目就是以加强和规范政策的实施和管理,提高政策决策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为出发点的。

2.汇聚“五个焦点”。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处理好“反映”和“需求”的关系,努力找准审计监督的着力点,聚焦社会问题的热点、重要行业或领域的风险点、全覆盖的盲区点、纪检信访的线索点、以往审计项目的问题点或未达点,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以“点”看“面”,提高审计层次和审计跨度。例如2015年的区公共资产、资源审计调查项目是综合预算改革、权力运行、风险环节等多方面要素确定的。

(二)做好审前调查。

1.建立“两大指标”。绩效审计项目在审前要制订一套统一的审计标准,江干区实施的绩效审计项目,将审计指标分了两类:一是业务指标。主要是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等规范性文件要求、行业技术标准或主要部门的考核要求、部门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涉及的目标、定性和定量指标等,作为审计评价标准,对年度目标的实现程度、项目实施效益及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二是财务指标。主要是依据财政部门关于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工程管理等一系列财经制度的规范要求以及预算申报的相关材料和财政部门的预算批复、部门(单位)年度决算报告等,对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评价。

2.实施“两种方法”。一是横纵结合法。如该区2015年实施的教育布局调整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绩效项目中,在横向方面,以“关联”为导向,听取人大、政协近年来提案议案,了解街道以及相关部门间的职责履行情况;在纵向方面,以“资金”为走向,了解财政部门资金预算安排和实际使用情况以及发改部门立项和概算审批情况。二是实地采点法。选择2-3个矛盾较为突出的点进行实地调查,进行分析原因。通过调查,一是验证项目立项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从项目中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及时修正审计思路;二是更加明确审计调查取证的具体方法,以指导整个项目的全面实施。

(三)组织审计实施。

1.合理利用“两种资源”。即有效结合“内审+专业中介”两种外部资源,形成合力,提高审计效率。一是统筹安排审计事项。按照“上下结合”、“内外结合”原则,审计项目统筹安排、审计实施统筹推进、审计结果统筹使用。二是成立审计协调小组。成立绩效审计项目协调小组,组长把握项目进展,加强对外沟通协调,及时掌握调查情况并向审计组提出审计指导性意见,分管局长统一调配审计力量,做好信息上报和媒体宣传报道衔接工作等。

2.有效运用“五种方法”。一是目标比较法。指通过对财政支出产生的实际效果与预定目标的比较,分析完成目标或未完成目标的原因,从而评价绩效的方法。二是成本效益法。将一定时期内的支出所产生的效益与付出的成本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评价绩效的方法。三是历史比较法。指将相同或类似的财政支出在不同时期的支出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判断绩效的评价方法。四是专家评议法。指通过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评议,得出评价结果的方法。五是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不同形式的调查问卷,在一定范围内发放、收集、分析,并进行评价和判断的方法。

(四)提升成果利用。

1.创新“三个机制”,推进审计整改。一是建立问题整改销号制度。实行审计决定、审计意见落实组长(主审)负责制,动态掌握被审计单位审计结果的执行进度,帮助解决执行中存在的困难因素。二是建立联合整改督查制度。联合财政和纪委(监察)部门,组织对整改情况“审计回头看”。三是建立分层次利用审计结果机制。采用“点面结合”+“分类处理”的方法,分层次、有重点地利用审计结果。审计工作报告有重点地反映5-6个方面的体制机制性问题,提出审计建设性建议,借助人大督查之力,来推动地方政府治理和财政制度改革。

2.搭建“三维平台”,扩大成果利用。一是加强专报反映。撰写《情况专报》综合反映体制机制性和风险性问题并提出建议,通过领导批示,强化对审计发现问题的重视,确保审计发现的问题得到有效整改,审计建议得到有效落实,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有得有效防范。二是提炼审计成果转化。积极总结提炼审计项目的成果,开展“审后一课”活动,充分利用审计案例,加强审计宣传,推动审计整改。三是扩大审计的影响力。充分利用“两大报告”和人大工作评议的平台,有重点地反映体制机制性问题,在一定层面多渠道公开绩效审计结果,如采用在政府政务网上等途径刊登公告扩大审计的影响力。

二、对进一步提升绩效审计成效的思考

目前情况下,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主管部门的绩效意识不强,财政部门的预算绩效管理水平不够,审计机关对绩效审计还停留在探索中。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将绩效审计作为一项重要的创新工作来探索和实践,为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有效利用“两个平台”,倒逼财政建立绩效机制。

一要借助人大对新《《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的监督,推进建立绩效预算“全覆盖”制度。推进财政部门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覆盖所有预算部门,并不断扩大绩效管理资金的覆盖面,逐步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和绩效评价指标的批复制度。二要借助人大对部门工作的评议,推进建立绩效审计结果运用机制。建立绩效审计结果公开通报制度,评价结果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建立绩效审计结果与预算安排结合制度,将绩效审计的评价结果作为财政部门在安排部门预算的依据之一,对绩效不好的政策、使用效益不好的专项资金以及整改不到位的,不再继续安排预算。

(二)有效结合“两类审计”,推动部门提升管理水平。

一是将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纳入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推动管理部门在预算绩效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强化管理预算支出的主体责任意识,提升绩效管理的水平。二是将部门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纳入“同级审”延伸范畴。做到审一个专项建一套指标,从而推动管理部门建立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标准,推进部门对其使用的重大或重要的民生专项资金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三)努力实现“两个目标”,推进审计价值的提升。

一是要努力扩大审计影响力。选择安排民生资金专题绩效审计时,在审前调查和审计报告公开环节,有意识地提升绩效评价社会参与度,对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的民生项目支出绩效情况,可通过有关媒体公开披露,使公众了解有关项目的实际绩效水平,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二是要努力推动体制机制的改革。坚持依法审计和科学审计,不断加大对体制、机制性问题的揭示和反映力度,推进体制机制性问题的整改,促进制度建设,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努力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提升审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