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审计科研 > 论文精选

基于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审计价值研究

发布日期: 2016- 11- 18 11: 2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市审计局

  [编者按]国家审计作为治理国家的一项制度安排,国家审计的价值定位为有效服务国家治理。2015年,浙江省审计厅提出了明确的可衡量、可检验的审计价值提升“新三项”标准,使广大审计人员学有标准、干有方向,但在审计实践中,如何进一步提升审计价值,审计人员也遇到了不少困惑。《基于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审计价值研究》以杭州提升审计价值的实践探索为例,阐述了提升审计价值的基础、保障和途径,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审计价值提升的因素,并提出了可以从建立科学高效审计体制、健全审计工作联动机制、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机制、完善审计成果管理机制等途径来提升审计价值。

 

基于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审计价值研究

  一、研究背景

  (一)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审计价值内涵

  国家审计作为治理国家的一项制度安排,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重要方式,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和重要保障。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提出“国家审计实质上是国家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其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国家治理的需求决定了国家审计的产生,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了国家审计的方向”,明确将国家审计的价值定位为有效服务国家治理。浙江省审计厅徐宇宁厅长在2015年全省审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审计价值就是审计机关为社会提供的产品的效用大小。从国家治理角度并结合浙江省审计厅提出的“新三项标准”去分析研究国家审计价值,主要包括:

  1.国家审计创造的直接价值。即通过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监督,揭示违法违规、经济犯罪、损失浪费等行为,预防和减少的直接损失。直接价值的主要载体是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书、审计统计报表等,可以通过审计查出违纪违规金额、审计查出损失浪费金额、审计促进增收节支金额、审计提供线索件数、移送案件成案率等指标来进行衡量。

  2. 国家审计创造的间接价值。即通过从审计项目揭示的个性问题中总结提炼出共性问题,从体制、机制、制度等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深层次缺陷,提出优化完善建议,并最终推动促进健全制度、规范机制、完善体制所带来的价值。由于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优化完善往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审计潜在价值也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才能体现出来,但这也是审计价值中最关键的因素。间接价值的主要载体是审计报告、审计专报、审计信息等,可以通过审计价值的“新三项”标准来衡量:一是通过推动一项政策或法规的“废改立”,即党委、人大、政府根据审计报告或专报,制定、修改、废止一项政策或法规;二是推动一个体制或机制创新优化,即党委、人大、政府,以及干部管理监督机关、有关主管部门、被审计单位采纳审计建议,创新或优化一个体制机制;三是通过推动一个“老大难”问题的解决或历史积案的妥善处理,即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根据审计结果,采取措施解决一个多年解决不了的问题,社会反响良好。同时还可以通过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领导的批示数来衡量。

   3. 国家审计的 “威慑价值”。即由于国家审计的存在,公共机构摄于问题被发现之后的严重后果而主动放弃其偏离行为。同时,由于不断地接受国家审计的监督与检查,相关的公共机构不得不维持良好的控制系统和工作秩序,并努力改善工作绩效。

   (二)提升审计价值的重要意义

  1. 提升审计价值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审计的价值定位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高度一致的,这就决定了国家审计在依法履行职责、开展审计监督中,能够推动改革的深化,有效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都有专门向政府提出宏观建议的审计成果文书,在推动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李克强总理把审计形象地比作是“改革的催化剂”。国家审计作为推进深化改革的“催化剂”,审计机关只有立足审计监督职能,不断提升审计价值,通过对宏观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审计;对公共政策开展审计,以评估政策效果和政策缺陷;对财政资金、国有资产管理和使用的审计,发现制度问题,推动改革;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对政府履行职责进行监督等多种措施和路径来推动和服务改革。

  2. 提升审计价值是推进国家审计全覆盖的客观需要。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相关配套文件明确提出,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凡是涉及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单位和个人,都要接受审计、配合审计。新时期,国家审计对象进一步增多,审计范围进一步扩大,而当前审计力量相对不足和审计任务日益加重较为突出,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必须不断提升审计价值,要制定中长期审计工作规划,扩大审计监督覆盖面,增强审计广度;要深挖根源性问题,深入反映影响发展的体制障碍、机制扭曲、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等深层次矛盾,加大大要案线索的查处力度,增强审计深度;从而增强审计成果的实效性,才能适应国家审计全覆盖的新要求。

  3. 提升审计价值是推进国家审计创新的内在需要。目前,随着完善国家审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审计工作步入了新常态,国家审计发展面临了新机遇,审计机关承担了新使命,这就需要审计机关不断与时俱进,提升审计价值,增强自身创新能力。正如刘家义审计长在2015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的“创新是民族兴旺、国家富强、事业发展的灵魂和主题,充分地发挥审计作用,根本在于创新,创新是更好履职的动力源泉”。审计创新也是审计工作和审计人员不断保持与时俱进的动力。创新审计理念,既要发现问题,也要推动解决问题;创新审计方式,注重审计组织方式、技术方法、工作协调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通过从审计项目揭示的特殊问题中发现共性问题,从体制机制制度性的角度提出治本之策,在促进改革、推动发展、维护法治、完善治理等方面彰显审计价值,实现审计监督的效果最大化。

    二、提升杭州审计价值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杭州始终将探索实践作为审计工作持续发展的源动力,通过科学制定审计方案、加强审计现场管理、重视审计成果运用,不断逐步提升审计价值。

  (一)科学制定审计方案是提升审计价值的基础

  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基础和灵魂,是指导审计人员现场审计的“作战手册”,也是提升审计价值的基础。

  1.审计方案把握问题本质,确定审计重点。以杭州承担的某县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为例,在审计实施方案的设计上,改变了传统审计实施方案的习惯性思维,而是从问题本质的角度提出和设计审计重点问题。在传统审计实施方案中,一般直接把已经存在或可能发生的具体问题都列上,比如“行政事业性资产审计中,单位房产出租处置行为不规范、资产闲置浪费、资产权属不清、收入未缴入国库或未纳入综合预算”等具体问题,这些是问题的表象或者说是问题的表现形式。但事实上,问题表象背后隐藏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性问题才是本质的问题,才是审计真正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问题的真正根源是管理控制机制问题,包括产权集中管理、资源配置管理、部门预算管理等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运行问题。资产出租处置行为不规范等具体问题只不过是在现行管理模式下出现问题的表现形式,管理控制机制问题才是问题的本质。实践证明,审计实施方案只有从问题本质的角度提出和设计审计重点问题,才能将微观层次的具体问题提高到相对宏观的高度,才能针对体制、机制和制度性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意见,才能提升审计价值。

  2. 审计方案突出重中之重,彰显重点审计。大型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由于资金量较大、组织管理较为复杂,传统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重点往往是多方面的,但从实践看,最终体现在审计报告中的问题数量是非常有限的,传统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许多审计重点存在“出力不出成果”的现象。为了实现审计价值最大化,对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多项重点是“重点之中再突出重点”。以某县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为例,在审计实施方案中通过对县长履职的核心问题和审计的时效性问题进行思考:在重大资金的管理使用方面,思考什么问题最能体现领导者履行贯彻执行国家及省委、省政府各项政策和决策的职责是否到位;在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行为方面,思考什么问题最能体现领导者履行民主科学决策程序的职责是否到位;在重大资产的安全有效运行问题上,思考什么问题最能体现领导者履行公共监管职责是否到位。通过以上思考,在方案中提出了审计重点需要更加关注的突出问题:金融危机下县域财政收支平衡风险问题、集资性政府负债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问题、政府性资产融资抵押决策及风险控制问题、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问题等。从实施效果情况看,这些突出的审计重点,不仅提高了审计效率,也体现了很好的审计成效。

  3. 审计方案减少“选择题”,多做“填充题”。以某县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为例,审前调查阶段,按照审计内容,列出了审前调查掌握的基本情况、审前调查反映的主要问题以及该项内容审计的目的、审计取证的技术方法、现场审计的重点问题等。审前调查结束前,审计组已基本完成表格式取证的设计工作,并交由被审计单位先行自查填写表格。审计实施正式进点后,要求审计人员按照实施方案要求,以表格式取证为主,采取“问卷调查+实地复核”、“表格自查+审计复核”、“重点抽样+典型案例”、“计算机分析+审计判断”等技术方法,做好填充题。审计实施方案同时要求取证的材料不追求面面俱到,只要审计证据材料足以能够说明问题、达到目的就行,从而减少了账本式审计的大量繁杂而基础性的工作。

   (二)加强审计现场管理是提升审计价值的保障

  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往往采取资源高度集中的大兵团模式,现场管理的效率和效果问题尤需引起重视。近年来,我们在实施县市长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主要借鉴企业生产中的 “看板管理”模式来进行现场管理,即确定有限、明确的审计目标;进行合理有效的审计资源配置;实现有力适度的审计质量控制,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实现审计成果的最大化。

  1. 坚持“决策—执行­—效果”的审计主线,科学明确审计目标。以“决策—执行—效果”为审计主线,加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有机融合,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叠加效果。审计组进点后,首先梳理文件、会议纪要、领导批示以及人代会、党代会综合材料等,以了解任期内当地党委政府确立的发展战略和大政方针,同时分别梳理了当地党委、政府出台的具体制度、措施,再进一步比对当地党委提出的发展思路是否符合中央和省的政策方针,审查政策的执行效果。重点对实现发展战略所涉及的重要部门、重要资源、重要项目等进行审计。

  2.实行“总—分—总”的现场管理模式,合理配置审计资源。以某县县市长经济责任审计为例,我们以审计实施方案为总纲,在审计实施中采取分餐制和联动制相结合的模式。首先,审计内容分解相对集中。根据审计实施方案结合了事项分配、资源配置的现实需要,把审计组分为决策、资金、资产、土地、投资、民生等六个小组,并分别编制评价实施流程图,由评价内容、审计重点、应提交的审计成果和审计分组职责等要素构成,既有利于审计人员从整体上把握评价内容的总体概况,又能明确各自职责;其次,审计事项采取部分交叉。对审计内容所确定的部分重点事项相互之间实行交叉。如政府负债审计内容,由资金审计组总负责,同时既要求资产审计组在投融资机构等单位审计中进行取证,也要求土地审计组完成相应任务,有利于增强审计人员之间、审计小组之间的联动;最后,审计分工实行大组制。审计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审计组长全面负责把关,把握审计项目进度和审计质量;主审主要负责各小组之间的分工合作,构建审计报告框架,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要思考进一步查深查透的对应措施;各审计小组负责实施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相关审计内容。审计中,审计组长、主审、各小组及时碰头、沟通审计情况,对交叉问题、重大问题及时提交讨论,及时调整,统筹安排。

  3. 把握“四问-四查”问题的审计方法路径,准确控制审计质量。在审计中,我们围绕“四问四查”去提升审计质量,即要求审计组开展工作需问:“事实是什么”、“原因为什么”、“结果怎么样”、“解决怎么办”。而解决“四问”问题,则需要“四查”来落实,即查准、查实、查深、查透。“查准”需要搭准脉搏、找到症结、明确方向。不同的单位有不同的职能,不同的被审计领导有不同的风格,查准就要求审计人员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就把握审计的方向和脉搏;“查实”既是要搞清事实真相,也是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不仅要查清问题表象,搞清楚事实是什么,还要实事求是,从历史、发展的现状来分析,多问一个原因为什么;“查深”就是审计不仅仅停留在账面数据,更注重看最终的结果和效果;“查透”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立足从体制机制层面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重视审计成果运用是提升审计价值的途径

    审计成果运用和审计整改往往是影响审计价值体现的“瓶颈”问题。近年来,杭州积极开发审计成果,以经济责任审计为例,注重从宏观、全局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主动及时地向党委、政府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信息,确保审计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1. 领导重视审计结果运用,促进审计成果运用的权威性。以杭州经济责任审计为例,注重构建多渠道的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机制,审计反映的问题也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自2011年起,经济责任审计年度工作从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层面提升至市委常委会、市委财经领导小组、书记专题会议等层面,专题研究部署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如2014年市委主要领导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明确要求做到该清退的清退、该处罚的处罚、该收缴的收缴、该问责的问责、该优化的优化,切实维护了审计的权威性,提升了审计价值。

    2. 全力推进审计整改落实,保证审计成果运用的效果性。市主要领导对审计结果报告基本篇篇作出批示,要求相关被审计单位认真抓好审计整改落实。为落实审计整改到位,分管市长还专程到相关单位现场督查审计整改情况。按照市主要领导的要求,杭州审计整改绩效纳入市直单位综合考评,构建完善了“行业专项、联合督查、主体责任”三位一体的经济责任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建章立制、查漏补缺,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合督查常态化、规范化督促整改,被审计单位边审边改、落实整改措施,提高审计查处问题整改率、审计移送事项成案率,保证了审计成果运用转化率。

  3.拓展审计成果运用途径,推进审计成果运用的实用性。一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建立完善巡视机构和审计机关加强工作协作配合的实施办法,审计项目计划积极主动与巡视工作计划相衔接,通过定期研商、互通信息、同步实施等方式,充分利用在“查人”与“查事”两者之间的各自专业所长。二是纳入培训、增强意识。组织部门将经责审计纳入市管领导干部主体班次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做到思想灌输和启发教育相结合、正面提醒和反面警示相结合,促进领导干部主动作为、有效作为,切实履职尽责。三是“背靠背”、“面对面”。试行经责审计面谈交流制度,审计组与组织部干部管理职能处室定期进行交流,为组织部门平时考察干部拓展了新的途径。

  三、影响审计价值提升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虽然地方审计机关都较为注重提升审计质量,在探索提升审计价值的实践中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有一些影响审计价值提升的体制性、机制性、制度性等方面的因素存在,主要表现在:

    (一)审计体制因素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但现行审计体制是行政性审计体制,地方审计机关接受的是地方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双重领导,审计部门的人事权、财政权等往往都受制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难以保证审计机关能真正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地方审计机关往往不能全力开展审计工作,审计报告、审计专报等体现审计价值的主要载体往往对问题的披露也会受到当地的影响,这些载体的全面性和详细程度也受到影响,审计价值提升也受到了限制。同时,审计整改结果公开力度也不够,向社会公众传递的审计结果信息往往较为有限,难以体现国家审计的社会价值。虽然目前国家审计体制改革刚刚启动,但改革成效往往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体现,现有的审计体制尚在运行,对审计价值提升的制约影响仍然存在。

    (二)审计机制因素

    审计成果的运用直接关系到审计价值的实现,关系到审计工作“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由于目前受外部、内部机制的限制,审计成果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一方面,审计机关与其他监督主体的协作联动不够深化,相关的协作制度尚不够完善,对于协作的条件、范围、程序和形式尚没有具体细化,带来信息沟通不畅通、案件线索移送与处理不够及时、协作配合不够规范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价值的提升;另一方面,审计系统内部的协作联动机制还不够健全,如传统的职能型审计组织方式在审计项目中由业务处室直接负责项目审计,而随着审计全覆盖要求的提出,审计对象业务种类繁多,职能部门相互交叉,已不能适应当前新形势的发展。

    (三)审计人员因素

  审计人员是创造审计价值的主体,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决定审计价值提升的关键因素。但目前,随着审计全覆盖的不断推进,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而新形势对审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在面对不同审计对象时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在发现重大违法违纪线索过程中要具备过硬的政治品质,在应对各种审计突发状况时要具有灵活处理掌握适度的能力;在专业技能方面,审计人员除了要精通财会、审计知识基础之外,还要掌握金融、法律、管理、计算机、工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总之,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当前审计工作的发展已不相匹配,尤其中高端审计人才的匮乏是制约审计全覆盖的瓶颈,也是制约审计价值提升的重要因素。

    (四)审计技术因素

    审计信息化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前途命运。而当前审计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也制约着审计价值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审计人员对大数据的认识和利用能力不够;审计数据平台不够健全、数据共享不够充分;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实施持续审计时,因受到业务条件和信息化手段的限制,往往取得的非结构化数据无法数据化,或者无法取得明细数据;对数据处理分析的广度不够,因受到抽取样本的限制,往往会忽视大量和具体的业务活动,可能会无法完全发现和揭示重大舞弊行为;对数据处理分析的深度不够,往往无法挖掘提炼出隐藏在细节数据中更具有审计价值的信息;审计信息化的投入和产出不匹配,现有的审计信息技术在审计业务和审计管理中的运用力度不够,造成绩效不明显。

     四、基于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审计价值提升途径

    (一)建立科学高效审计体制,进一步发挥监督职能

    1. 加大审计体制改革力度。围绕增强审计监督的整体合力和独立性,加快推进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健全有利于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审计管理体制,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上级审计机关要强化审计工作统筹,建立完善对下级审计机关考核机制,更好发挥审计在保障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推动深化改革、推进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二是要强化计划管理。上级审计机关要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的统筹和管理,合理配置审计资源,下级审计机关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要报上级审计机关备案。三是要建立重大报告制度。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审计机关的重大事项和审计结果必须向上级审计机关报告,同时抄报同级党委和政府。

     2. 健全审计职业化发展机制。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是当前国家审计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未来审计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一是要完善审计职业准入制度,严格审计人员的进入门槛。改革审计人员录用考试和资格认证制度,对于审计机关录用的审计工作人员,除具备一般公务员的资格之外,还应取得相关的国家审计职业资格证书;加快推进审计人才库的建设,分门别类地做好后备审计人才的储备工作,激发审计队伍活力;二是要建立审计人员终身培训制度,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审计机关可以根据年龄层级、岗位特点、职位需求、项目实际,健全中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相结合、公共基础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培训体系;三是要完善审计职业等级制度,激励审计人员的职业晋升。通过变革对审计人员的行政管理方式,根据审计工作对不同业务环节、类型的要求,可以试行审计人员行政职务与技术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

   3. 变革审计管理组织模式。既要加强审计机关内部不同业务部门的联动审计,还要强化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的联动审计。随着省以下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审计全覆盖的要求,为了增强审计工作的整体性、宏观性、效果性,上下级联动的大型审计项目势必将日益增多,而扁平化管理和矩阵型组织是大型审计项目组织方式的发展趋势。扁平化管理是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增加管理幅度,将原有的金字塔型的组织方式压扁,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的传递优势,提高了审计效率,它既可以实行与现有审计行政管理模式一致的模式,也可以打破传统的省市县管理层级模式。矩阵型组织较适合县市长经济责任审计、财政审计大格局等需要进行大规模资源整合的项目中,为了改进职能型组织横向联系差、缺乏弹性而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在职能型组织的垂直层次结构上叠加了项目式组织的水平结构。

  (二)健全审计工作联动机制,进一步增强部门合力

  1. 深化监督部门协作。一是要完善审计机关与其他监督部门的协作联动制度。进一步细化协作的条件、范围、形式、程序等要素,做到明确分工、各负自责;二是要由审计结果运用向审计实施过程进行延伸联动,探索协作提前介入机制。以审计机关与检察机关的协作联动为例,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发现可能涉及民生、影响稳定等的重大案件线索时,可以商请检察机关提前介入;审计机关在移送案件线索前,可以商请检察机关先行研究涉案问题,通过审查审计材料或参加审计机关案件审理会,再办理相关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手续,从而增强了协作的时效性,加大了违纪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能最大程度的提升审计价值;三是要及时反馈协作联动结果,确保审计成效。协作双方应及时向对方反馈协作结果,对短期内未能处理的,也应通报进展情况,对周期较长的,可以分阶段反馈。

  2. 建立专家管理机制。面对国家审计职责的拓展和新的发展际遇,审计机关传统的业务开展和资源管理模式将难以为继,而建立外聘专家管理模式,是解决当前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适应审计全覆盖要求、提升审计价值的现实选择。一是要强化对专家的源头管理,通过执行相关的招标程序来选择专家,建立优质审计专家资源库;二是要做好外聘专家的需求分析。针对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审计项目资源需求和审计机关自身资源状况,确定外聘专家审计项目、专家类型、时间等;三是要加强对专家管理。建立外聘专家管理合同,合同条款要明确专家的职责、义务和约束性的规定,督促专家切实履行职责,从而确保审计项目的质量、效率和效果。

    (三)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机制,进一步提高监督效能

  1. 构建审计数据平台。大数据审计最核心的还是数据,因此,一是要构建横向审计大数据平台。既要依托审计项目,对所涉及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同时,还要利用多元的审计视角,对财政、地税、国土、社保、民政等数据进行收集整理,通过数据整合,逐步建立分行业、分单位、分年度的审计数据库,实现横向数据共享。二是要构建纵向审计大数据平台,将不同层级审计机关掌握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管理,既要推进财务和业务数据库的建设,还要推进审计技术方法、审计案例、审计法规等数据库的建设,建立纵向数据关联平台,实现纵向数据共享。

    2. 创新数据分析方式。大数据审计的价值体现在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利用。一是要积极开展综合比对分析。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平台,对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单位数据与行业数据以及跨行业、跨领域数据等进行综合比对分析,实现审计从单点式审计向多点式审计过渡,从离散型审计向连续型审计过渡,从局部性审计向整体性审计过渡;二是要大力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国际上对数据挖掘的定位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的、但具有潜在价值的知识和信息的过程。数据挖掘的方法包括数据概化、统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等方法,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数据进行挖掘,大部分都可以应用于审计中。如聚类分析方法,可被用于识别密集和稀疏的区域,从而发现被审计数据的分布模式以及数据属性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确定审计重点。

    (四)完善审计成果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审计价值

    1. 建立结果分析系统。一是要探索建立审计结果标准数据库。通过运用信息抽取、文本分类等技术,将审计通知书、审计决定、审计报告等非结构化文档转换为结构化标准表,再以审计项目为主线进行集成并建立数据库;二是要探索建立审计结果分析模型。通过从数据库中提取大量的审计问题、审计金额等基础数据,再进行分析、整合,建立审计分析模型,审计人员可以较为快速地提炼出业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内在规律、共性问题、发展趋势,并归纳分析出较为综合性、宏观性的审计信息,同时,还可以将同一问题归入不同的类别进行分析和处理,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等综合提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促进了审计成果的综合应用,从而提升了审计价值。

    2. 拓宽成果运用渠道。一是要探索完善审计成果载体。审计文书要做到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建议可行。同时,在现有的审计文书、审计成果刊物等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新的审计成果载体,对非敏感性、非涉密性问题,可以采取召开审计工作座谈会、审计情况通报会、审计新闻发布会等多种形式,从而扩大审计成果的运用范围;二是要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审计成果。对审计中发现的体制机制制度性问题,要坚持一审多用,可以通过审计信息、审计专报、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向地方党委领导、政府领导、被审计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等多渠道反映,并深入地剖析查找深层次的原因,找出管理体制和制度中的薄弱环节,提出解决和预防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三是要健全审计成果跟踪落实制度。要进一步加大对审计成果的后续管理力度,既要督促被审计单位落实好审计建议,认真进行审计整改,同时,还要督促相关部门及时查处、反馈相关的移送案件等,从而增强审计成果的实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家义.论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2. 崔振龙.国家审计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作用及其自身变革,审计署审计研究报告,2014年第11期.

    3.审计署兰州特派办课题组.大型审计项目组织方式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思路,审计研究,2015年第2期

    4.尹平,戚振东.2010.国家治理视角下的中国国家审计特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3):9-14

 

    课题组组长:黄靖

    课题组成员:张琦、周德栩、诸悦娟、王华、张淳淳(执笔)